未能捧杯,中国女足的东亚杯平淡收官
三番较量,故事颇多。中国女足在2025东亚杯的终点,留下一场平局、险胜和再度平局的成绩单。7月16日,鏖战落幕,铿锵玫瑰中虽有亮点浮现,却未能扭转局势,无缘东亚杯冠军。平局背后,既有令人振奋的时刻,也有咬牙叹息的遗憾。这厢女孩们暂时放下征战之剑,那边主帅米利西奇却要开始他的深耕细作了!

战术风格要打磨,米帅任重道远
这支中国女足正在追求一个新的战术标签。回看几场比赛,场上还显得有些“夹生”。强队较量中,非受迫性失误不时显现,高强度对抗下的局部“短路”露出隐患。许多球迷表示,目前还看不出米利西奇为球队注入了显著的战术特质。而这份从澳大利亚足球体系汲取的教练智慧,显然还有待时间发酵。
要知道,战绩辉煌的时期,中国女足有鲜明烙印。1999年女足世界杯时,灵动的短传配合震慑对手;2007年,强硬逼抢和积极奔跑让球队焕发亮眼风采。时而传切致胜,时而强度压迫,不同的战术标签曾是玫瑰盛开的关键。那么如今,米帅会给这支队伍贴上怎样的全新标签,值得期待!
交出“夹生”试卷,防线问题突出
从老将王霜到小将邵子钦,此次参赛的中国女足球员年龄段横跨广泛,老中青三代齐上阵磨合、锻炼,这样的安排无可厚非。但赛场最终撕裂的是后防的问题。这次东亚杯里,中国女足防线几次显得力不从心——首战韩国,在上半场和伤停补时连续丢球;次战中国台北,两球领先后瞬间被拉平。不禁让人感叹:场面没失控,比分却失守!
尤其是后防核心缺位问题凸显。现队长吴海燕超过30岁,经验无可挑剔,却需要新生代后防领袖接班。在竞赛中后场屡次抗压失利,无论是选人还是部署层面都暴露了一些漏洞,着实考验着主帅的调教水平。
如何打破防守困局?米帅面临新课题
“丢球、被逼平,这些情况实在令人沮丧,我们必须避免犯相同的错。”在与中国台北队赛后新闻发布会上,米利西奇直言不讳。然而要攻克这些问题,仅靠言语显然不足。后防调整既需要考察适配的队员,也少不了技战术上的细化。毕竟,防线失守绝非一日之寒,是系统解决而非头疼医头之事。

无论如何,这支中国女足还身处更新换代的阵痛期。而东亚杯的这几站比赛,仅仅是她们长远征程的序幕。米利西奇的挑战,也才刚刚启幕!